迪拜的沙漠里能长出水稻,你相信吗?
近日,袁隆平团队就完成了一项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试验——沙漠里种水稻,亩产超500公斤。
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!
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在示范田查看超级杂交水稻。
袁隆平为什么跑到迪拜的沙漠去种水稻?
这来源于一份跨国邀请——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受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邀请和委托,在当地热带沙漠开展水稻实验种植。
众所周知,水稻的生长对于气候、土壤、水等条件要求比较高,而在迪拜的沙漠里要想使水稻生长更是“难如上青天”——
*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,还经常有沙尘暴;
*沙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,全是散沙,没有团粒结构;
*而且地下7.5米就是海水。
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海水稻种植研发的成果——“四维改良”技术引入迪拜,这一技术克服了水分、土壤等条件的不足,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。
今年1月份,他们选取几十个杂交水稻材料,在迪拜近郊沙漠进行小范围种植,对其抗旱性、抗碱性和抗倒伏性等性状进行测试。
经过5个月生长,首批水稻已近成熟。5月26日,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组织来自印度、埃及、阿联酋等国的专家进行产量测评,其中一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500公斤/亩,还有两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400公斤/亩。
来自印度的测产专家伊什在电话中向袁隆平表示:“这样的测产结果让人非常激动,印象深刻。”
88岁高龄的袁隆平依旧穿梭在田间地头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悉心培育着他的水稻。
这位当代“神农”对中国和世界到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?
1
水稻技术造福全人类
除了在迪拜沙漠种水稻,
前段时间,
袁隆平还率领他的团队
带来了一系列好消息:
一是水稻亲本去镉取得突破;
二是“海水稻”试种成功;
三是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
达到1149.02公斤。
先说一下水稻亲本去镉技术。
很多地方都有镉污染事件的报道。
那么,
大米被镉污染的后果究竟有多严重?
我们看看1931年日本富山县震惊世界的
“痛痛病”镉米事件就知道了。
得病者轻则咳嗽、骨折,
重则痛不欲生,自杀解脱。
一旦袁隆平的这项水稻亲本去镉技术
得到有效推广,
就会将镉米污染致病悄无声息地化解掉。
再说一下“海水稻”试种成功,
最高亩产达620.95公斤。
这意味着什么呢?
往大了讲,
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,
其中约3亿亩具有改造潜力,
都可以“变废为宝”。
如果在一亿亩盐碱地上推广海水稻,
按300公斤/亩的保守产量估计,
年产量至少能养活8000万人!
最后是超级杂交稻,
平均亩产已经达到了1149.02公斤,
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、最高纪录。
这意味着,
人多地少的中国能生产更多的粮食,
不但能够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,
还能造福整个世界。
无论是“海水稻”还是“超级稻”
都再次改善了人类“吃得饱”这一难题。
袁隆平及其团队贡献之大,
可谓造福人类!
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
创造财富、造福人类,
给我们带来一次次震撼和惊喜。
这样浑身充满“正能量”的人
就是我们心中的“国民男神”。
————文章转载自互联网(如有侵犯凯发真人的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!
上一篇:
下一篇: